腹象疗法的理论基础、治病机理及发展前景
1. 任何一门中医疗法,都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为支撑,方能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可持续发展。腹象疗法亦是如此,它的理论基础多是建立在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上的,如《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气化学说”等,《难经》的命门—三焦—元气学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理论依据揭示了腹象疗法治病化疾的原理,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证方面的论述更是直接丰富了中医腹诊内容。
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人体脏腑深藏于体内,虽然在人死后可以“解剖而视之”,然而解剖只能观察到尸体的脏腑形态,而对活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难以知道的。古代医家运用象思维方法,结合粗略的解剖知识,建立了藏象理论,对人体脏腑的形态、性质、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和探究。藏象之“象”包含具体的形象至一切可见或可感知的现象、表象。其实在道家文化中,早就形成了观察这些“象”的完整的修炼方法及验证方法。“象”可以反映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如藏象、脉象等,腹象的“象”与这些一样,腹象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也可以通过腹象观察脏腑功能状态。所以,无论是藏象、脉象还是腹象,都是借助观象来诊病,通过象的变化来指导治疗方案,最终达到平象、和象的目的。
3. 经络系统同样是古人在慧观内视状态下观察发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藏象学说,发现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连接这些脏腑及脏腑与身体的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自与内在脏腑相连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尸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而中医学十二经脉的命名也是运用了取象比类之法。《灵枢·经别》云:“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按照阴阳学说,阴阳之间总是消长进退、循环运转、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因此,三阴三阳的运转总是按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这样的次序进行,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正是阴阳消长进退的有序变化产生了一年春、夏、长夏、秋、冬季节和风、暑、火、湿、燥、寒六种气候上的变化。而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其经络运动规律与自然界变化是相通的。
4. 《内经》认为,在以脏腑为核心、经络为通路的人体结构中,人体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气”为介质,以“化”为方式的无和有层面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气化。《内经》中的气化学说认为,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多维立体性的变化。具体来说,在人体内环境中就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在人体内部、人与自然之间,经常存在着正与邪的较量,万物由气所生,气聚成形,气化从正还是从邪,决定着人体内是否产生病气,导致病理腹象的病气,是气的异化所形成的,病气气化结聚于腹产生的病灶,也属于腹象的一部分,而治疗手法当以“化”为主,这种治疗方法可使有形病灶再次散而为气,或使病气化为和气,或是排出体外,达到人体“通”“和”的理论。所以说,象思维是中医理论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与藏象理论、经络理论、气化理论、病因病机等学说密切相关,中医相关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象思维,使后人受益无穷。
5. 腹象疗法从腹部入手诊断治疗全身疾病,离不开传统医学经典学说理论的支撑。自古以来,脐腹在人体中的功能作用被历代医家及丹道家所重视,并认识到命门(下丹田)是人体先天之太极,为元气始发之地,元气为生命之源,以三焦为运行通路,是人体先天动力源。“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内经》中命门均指眼睛,这是站在诊法的角度认为眼睛是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集中体现,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能通过眼神而表达于外,因而眼睛是医生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最关键的部位,是医生窥视生命活动的门户。《难经》却将“命门”视为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等同的“脏”,故言“脏有六者”。若依《内经》命“脏”的法则言之,凡言“脏”者必须具备“藏”的生理特征,一“藏”精,二“藏”神,二者务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难经》之所以将“命门”以“脏”名之,是因为“诸神精之所舍……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可见《难经》将命门视为六脏之一,是在严格遵循命“脏”法则的前提下立论的,自此开创了命门理论之先河。所以说,命门学说始于《难经》。经过后世医家的补充、丰富和完善,命门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熟的中医理论,并有效地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
6. 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产生热能的发源地;能帮助三焦的气化;命门之火有暖脾胃、帮助饮食消化的作用;命门之火(属相火)不足或偏亢,均可产生病态;命门有纳气作用,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命门在两肾之间,具有炁动之功能,命门穴是其启动点。命门学说认为命门之功能应位于十二官之上,不仅为元气始发之地,还是三焦之源,命门无形,属火,即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元气是命门之火与命门之精在水蒸火热下产生的,并通过三焦输布全身。命门火衰,元阳不振,三焦不通都会造成人体健康问题,而腹象疗法重视命门,通过补命门之火、通三焦、畅元气的方法可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保持人体健康并提升机体活力。
7. 命门—三焦—元气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腹象疗法的治病机理及腹象的形成原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言其“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其中的腹诊部分,更是被众多后世医家所重视。腹诊具有客观性、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腹诊是切诊法的一种,是医者通过患者腹部进行诊断疾病的理论。清末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言:“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腹诊是相对于医生来说的,腹诊所得,加上患者所感,就是腹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腹证的条文就有114条,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80多首方剂提到腹证,可想而知医圣张仲景对于腹诊的重视程度。
8.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揭示了腹象的形成原理及腹象疗法的治病机理,同时腹诊法在医家们的重视和运用中不断发展,腹象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传统中医文化的滋润下应运而生,以特殊手法作用于人体腹部并以此为诊治平台,无须针药,符合“绿色自然”的理念,随着人们对绿色疗法、自然疗法的不断了解及逐渐青睐,腹象疗法定能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并发挥积极且深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