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从风火论治头痛的理论、用药及临床医案分析
徐老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从风火论治头痛,自拟“镇痛汤”治疗头痛,临床疗效显著。临证中头痛患者以青、中年患者居多,常合并情绪急躁、焦虑失眠等症状。肝气郁结,肝风内动,上扰清窍,郁结日久,郁而化火,耗伤阴液,肝阴不足,阳气亢盛于上,发为头痛。治当疏风清火,通络止痛。《本草备要》曰:“凡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故在疏风清火基础上重用羌活、防风、白芷等风药祛风止痛。
2. 久痛入络,重在活血
头痛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十年,叶天士云“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久恙必入络”,故在通络止痛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川芎等活血之品。川芎乃血中气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左爱华等研究发现洋川芎内酯Ⅰ和洋川芎内酯A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鼠脑组织,这可能是川芎挥发油治疗头痛的有效成分。
疼痛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能上荣于脑,清窍失于濡养,头痛绵绵,日久不愈。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蒲黄味甘,性平,行血消瘀;五灵脂味苦、咸、甘,性温,入肝经血分,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二药合用,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效。失笑散起初多用于痛经等妇科疾病,徐老巧用活血药物治疗头痛,使瘀去新生,血脉通畅,气血循行流畅,是谓“通则不痛”,临床疗效显著。
3. 移花接木,四妙为妙
徐老在临证中发现有部分头痛患者表现为颞部搏动性疼痛,呈持续性疼痛且逐渐加剧,病程较长。徐老在镇痛汤基础上加用四妙勇安汤治疗此类型头痛。四妙勇安汤一方出自《验方新编》,原主治“脱骨疽”,具有清热解毒、利筋骨除痹的功效。徐老认为其既可以减轻下肢血管炎症、渗出,也可减轻头部血管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脱疽与头痛两病虽病位不同,但在病因病机上存在相同点,徐老老方新用也是对中医“异病同治”观念的临床实践。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凝、抑制血栓形成以及抗氧化应激反应等作用。现代医家多用于血栓性静脉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下肢血管、关节疾患。方中金银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玄参清热凉血;当归行气活血止痛。两方合用,能够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是为妙用。临证具体运用时,应视风、火、痰、瘀之孰轻孰重,遣方用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施治,或疏风,或清火,或化痰,或化瘀为主,中病即止,以复其本。
五、医案举隅
案例1
张某,女,42岁。2018年10月18日因“发作性头痛10余年,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患者10余年前每因劳累、生气后出现头痛,表现为两侧太阳穴及前额部胀痛,每月发作4~5次,疼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患者自述每次发作服用“去痛片”缓解,近1周症状较前加重,为口服中药治疗,前来我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余,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现症见两侧太阳穴及前额部胀痛,呈持续性,遇强光及噪声时头痛加重,情绪急躁易怒,时有心烦,口干口苦,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厚,脉弦紧。
西医诊断:①偏头痛;②高血压。
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处方:镇痛汤加减。石决明12g,炒蒺藜12g,龙胆草9g,炒栀子12g,当归12g,川芎12g,蒲黄12g,五灵脂12g,羌活12g,防风12g,细辛3g,白芷15g,羚羊角粉3g(冲服),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嘱其忌生冷辛辣,避免劳累。
二诊:患者诉头痛程度较前减轻,平素工作压力大,情绪易急躁,夜间入睡困难,每晚服用阿普唑仑。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紧。予上方加龙骨、牡蛎各30g,炒白芍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几近痊愈,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将炒栀子改为6g,龙骨、牡蛎改为15g,去防风、羚羊角粉。嘱患者服药注意避开经期,嘱阿普唑仑逐渐减量。服上方21剂后,患者头痛明显改善,入睡困难、情绪急躁较前缓解。
按语:本案患者头痛易由生气、劳累诱发,平素情绪急躁,肝主疏泄功能失司,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水液停聚成痰,气机不通,血运不畅,瘀血内生,痰瘀阻络,不通则痛。方中石决明平肝潜阳,炒蒺藜清热祛风,共为君药。龙胆草清泻肝胆火,炒栀子泻火除痹,共为臣药。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患者头痛病史10余年,久病入络,治当活血通络,失笑散中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细辛辛散温通,芳香透达,善于祛风通窍止痛,白芷祛风止痛,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诸药相和,共奏平肝潜阳、通络止痛之效。二诊时患者脉象弦紧,平素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龙骨既能入气海稳固元气,又能入肝经防元气疏泄。合欢皮、夜交藤为解郁宁心安神之常用药对,配伍使用可增强疗效发挥协同作用。三诊时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但出现便溏症状,故调整方剂中寒凉药物剂量,顾护脾胃,寒温平调。整方寒温并用,行气与行血并举,息风清火,平肝潜阳,清窍自安,头痛得以痊愈。若患者阳亢化火,灼伤津液,口渴、小便短赤症状明显,可加用玄参、麦冬、淡竹叶等养阴利窍之品;若热扰心神,出现失眠烦躁者,从风火论治头痛,自拟“镇痛汤”治疗头痛,临床疗效显著。临证中头痛患者以青、中年患者居多,常合并情绪急躁、焦虑失眠等症状。肝气郁结,肝风内动,上扰清窍,郁结日久,郁而化火,耗伤阴液,肝阴不足,阳气亢盛于上,发为头痛。治当疏风清火,通络止痛。《本草备要》曰:“凡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故在疏风清火基础上重用羌活、防风、白芷等风药祛风止痛。
案例2
田某,女,82岁。2021年11月26日因右侧面部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5天就诊。患者既往有三叉神经痛病史10余年,5天前再次发作,右侧面部疼痛剧烈,伴左上肢疼痛麻木,现为求中西医结合系统诊治,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侧面部剧烈疼痛,呈放电样,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中医诊断:头痛(风火上扰证)。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处方:镇痛汤加减。石决明30g,炒蒺藜12g,炒栀子12g,龙胆草12g,当归12g,川芎15g,羌活12g,防风12g,细辛8g,白芷12g,菊花12g,薄荷12g,金银花30g,玄参15g,生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头痛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原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个月后随访,患者诸症好转,未再复发。
按语:三叉神经痛在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病名,若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来说,当属痹证;按疼痛部位来分,本病发生于“头角”,亦可归属于“头痛”;根据本病时发时止,具备“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本病又可以“头风痛”论治。总的来说,病因多以风邪为主,兼有血瘀。外感风寒、风热,体内阴虚阳亢、肝胃郁热、痰火内动、阳明热盛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病位在脑,常涉及肝、脾、肾诸脏,一般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此案患者虽高龄,但痛势剧烈,呈放电样疼痛,当属实证,辨证为外感疼痛。风寒湿邪侵犯头面肌表,壅遏阳气,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故疼痛不适。治以发散风寒湿邪为主,方中羌活、防风祛风湿,解表寒;细辛、白芷、川芎祛风寒,宣痹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解阳明经头痛,川芎善治少阳经、厥阴经头痛;当归可助川芎活血养血;菊花、薄荷、金银花疏表,清热解毒;石决明、炒蒺藜、炒栀子、龙胆草、玄参清泄里热,又防辛温燥烈之品伤津;甘草调和诸药。纵观本案,患者高龄,虽病程已10余年,但痛势剧烈,呈放电样疼痛,当属实证,证属风火上扰,治则为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徐老处方配伍特点为升散药与清热药相结合,正如《顾松园医镜》所云:“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