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人体内部的和谐观
1. (1)形与神的和谐
- 1)形神合一,不可分离
形神合一,是指形与神相互之间的一种协调一致关系。形,指人体的形体,包括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构成形体的物质;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范畴,包括精神、思维、意识、情感、心理等变化。《内经》中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和谐的论述颇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生动地刻画了人体的形体和精神思维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调经论》云:“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形弊血尽……神不使。”《素问·逆调论》云:“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内经》中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我国古代哲学是有很大影响的。
- 2)神衰则形弊,形伤则神损
中医学极其重视形神之间的影响,情志过极与躯体疾病有密切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作为“神”的活动范畴的“七情”,若发生太过或持久发生,既可以引起烦躁失眠、善太息、神志恍惚、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神病),也可以导致心悸、胁痛、脘腹胀满、癥瘕积聚等机能症状或器质性病变(伤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疏五过论》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些论述其实是从病理学角度解释了“神病伤形”。
- 3)形为神宅,形病伤神
王充在《论衡》中言:“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痴愚矣。”对于此观点,《内经》中的论述也颇多。如《灵枢·本神》云:“心气虚则悲。”《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经脉》云:“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说明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形病)的变化时,会直接影响人体的情志活动变化(伤神)。《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指出当疾病发展到了“形弊血尽”之时,神气亦衰,不能运行针药,故治疗无效。《景岳全书》云:“伤形则神为之消。”如肝肾不足、脾气虚弱、痰浊、瘀血等“伤形”,人体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狂躁、暴怒等精神症状。再如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伴有便秘或腹泻,却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常同时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这些都说明躯体疾病发生后,会引起情绪反应和心理活动异常。
2. (2)脏腑之间的和谐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在体内的升降和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五脏藏精气主升,六腑传化物主降,五脏之中,心肺位上焦,主下降,肝肾居下焦,司上升;六腑之中,胆主春升之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三焦之内,更有升有降。以肺而言,其本脏之内,有升有降,从而促进了津液的代谢。而肺肝相关,肺的主要趋向则侧重于降,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维持着气血的平衡,盖肝肾之阴随己土左升以济心肺,心肺之阳从戊土右降而交肝肾。此为“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正是由于升降中复有升降,升升降降,相贯无间,才构成了人体生命运动的复杂系统。若气机失调,升降失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就会累及整个升降系统,导致疾病的发生。
古代医家运用五行学说,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做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按照脏腑的不同性质、功能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中医学中所用的五行,实际上不是五种物质的本身,而是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古人指出,人体颐养天年,必须使五行和谐。五行平和,百病不生;五行失和,诸病生焉。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表里关联,人体病变反映了脏腑之间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不协调,如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故治疗须考虑协调脏腑。其治则主要有“补母”和“泻子”两个方面,临床上常用的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均属于“虚则补其母”;肝实泻心、心实泻胃等属于“实则泻其子”。补母或泻子就是为了恢复脏腑正常协调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脏与脏之间的表里关系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脏病往往会引起腑病。如小便短赤为小肠有热,常由心火移热小肠所致,故治疗当清心火,心火降,则小便赤热之症自然而去。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禁,常由肾虚而致,故治疗当以补肾为先,肾气足则膀胱气化功能恢复,小便不禁症状悄然而退。
3. (3)气血之间的和谐
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互根,人之生以气血为本。《难经本义》云:“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存血中,血以载气的同时,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若“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太过,血妄行;气不及,则血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疾病则是在各种条件下,人体气的异常变化所致。《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就是《内经》著名的“九气”致病理论。在治疗时,应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气顺血和,气血协调,则体健身安,故中医治疗重在调和气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4. 总之,无论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解,还是治疗疾病的原则方法,都是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理念,追求人体与自然之间或机体内部各脏器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或“形神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