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的养生理念与临床脾胃、脾肾调治经验
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徐老对于治未病及养生,颇有心得。其八十六岁高龄时依然健步如飞,行动敏捷,坚持出门诊。这样的健康人生,主要还得益于他精通岐黄之术,深谙《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他推崇《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之道,对于饮食,遵循《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他食量少,不挑食,还爱好游山玩水,赏花观景。同时徐老还重视精神调养,他推崇《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论,强调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此外,他还推崇“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徐老认为,老年人形体老化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心理不能老化,倘若意志消沉,无所作为,精神空虚,那是最要不得的。所以,徐老退休之后坚持工作,每日还要读书看报,看新闻,接受新鲜知识,时时背诵唐诗宋词。他时常告诫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常用脑,不会老。徐老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特别满意,这种满意是发自内心的精神富足,而不是外在的锦衣玉食。
2. 二、重视脾肾,以和为贵
徐老深受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影响,临床推崇补土派,重视升阳益胃,补气健脾。他认为“脾胃一伤百病生”,推崇“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徐老临床上经常反复提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十分强调胃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徐老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元气之本,是人体动力的来源。他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但是一旦出生之后,先天元气就不再日益增长,而是依赖于脾胃摄取食物来补充,这样才能保持人体元气的充盛,从而生命不竭。基于此,临床诊断内伤虚损病证,一般多从脾胃入手,徐老特别强调以调治脾胃为重点。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传输皆依赖脾气之升,而人体湿浊的已排出则是依赖胃气之降。徐老认为,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多因脾胃虚弱,不能充养元气,元气不足,五脏六腑功能失于濡养,从而百病丛生。临床治疗则以补脾胃、升阳补气为主,徐老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梅尼埃病等疾病时,经常使用李杲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同时,徐老宗张景岳补益派,除了重视脾气的作用,还重视培补先天之本,擅长温阳补气,益土壮水。脾为生气之源,徐老认为脾气虚损是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脾气虚损则气机失常,进而一身精血津液不能得到气的作用而继发病变,兼或诸邪,殃及脏腑。同时,脾虽为太阴之脏,但其性偏阳,脾的诸多功能皆通过脾阳完成,脾阳不足,极易受到痰饮、水湿等阴邪困扰。肾为先天之本,生气之根,精血之源,命门之火与元气所在,补益之时只补脾胃而忽视肾,无异于舍本逐末,张景岳曰“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徐老认为虚证,凡补益必以脾肾为先,阳气足则一身足,命火旺则生机旺。徐老善用大剂量补气药、补阳药,如用炙黄芪而不用生黄芪,且常60g起用。《药性歌括四百味》曰:“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对于一些气虚重证,如痿证,徐老常用高达120g的重大剂量。人参须用红参而非生晒之参,因红参炮制后比生参温热,在补气时得温热之性相助,往往补益效果更佳。同理,地黄多用熟地黄,而非生地黄,因熟地黄温热,生地黄寒凉。若火热显著者,生地黄、熟地黄可相须为用。组方之时,附子、肉桂、干姜也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