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从“风火”论治头痛的思路、病机认识及用药经验
1. 徐老认为,火热是重要的病邪,在头痛发病机制上占据首要地位。五淫与大多数病理产物皆可化火,如风能助火化火、寒久化热、湿郁化火、暑兼湿热、燥可化火、痰浊化火、血瘀化火;气血阴阳失调也可化火,如阴虚化火、阳盛化火、气虚化火、气有余可为火、血虚化火。而火热又能反过来影响其他,如伤阴耗气。徐老认为,诸多杂病,无非火热太过,或火热不足,抑或其他病因变生火热之邪。对于火热不足之证,当用火,可运用温阳助火之药,起到通经、散寒、除湿、温补、壮气的疗效。如痿证之后一身火衰,多用炙黄芪、红参、附子、干姜、肉桂之品。四肢厥逆之证,多用桂枝、细辛之品。
2. 对于火热太过之证,治火应首当其冲,治火指运用寒凉阴润、发散风火之品,起到清热、解毒、祛火、润燥的疗效。如治疗风火头痛患者,多用金银花、玄参、羚羊角之品;治疗牙痛者,多用麦冬、石膏、生地黄之品;治疗痰火咳嗽者,多用桑白皮、黄芩、大黄之品。
3. 中医脑病科头痛患者众多,徐老集众家之所长,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辨治头痛新思路,提出从“风火”论治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最易导致头痛。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的特征,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相合。《兰室秘藏·头痛门》曰:“高颠之上,惟风可到。”头部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头面,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且“风者,百病之长也”,风夹寒、夹热、夹湿,循经上扰,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正常荣于头颈部筋脉,筋脉功能失调,而挛缩不舒,又加重经络气血瘀滞,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风有外风、内风,两者常相互为患,互为因果。
4. 火性炎上,易袭阳位,耗气伤阴,清窍失养,易致头痛、面红目赤、头面部疮痈等病证。叶天士云:“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颠,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风火均属阳邪,上扰清窍,清阳不升,抑或灼伤津液,阴液亏虚,清窍失于濡养,发为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易袭阳位,耗气伤阴,清窍失养,易致头痛、面红目赤、头面部疮痈等。头痛之火多为肝气郁结而化火,风火相兼循经上扰清窍,风火相扇,引起头痛;抑或风火均属阳邪,上扰清窍,清阳不升,抑或灼伤津液,阴液亏虚,清窍失于濡养,发为头痛。
5. 综上所述,徐老认为本病以实证为主,病位在头,与肝关系密切,肝失疏泄,郁而化火,风火相扇,阳亢于上是其主要病机。徐老师古创新,结合数年临证经验,自拟“镇痛汤”治疗风火型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徐老认为,临床上大多数头痛患者,排除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只要没有“寒象”,均可使用此方,临床疗效显著。对于头痛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年的患者,临床可加用失笑散。失笑散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蒲黄甘平,行血消瘀;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二药合用,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