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认识与历史沿革
头痛,是以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头痛的患病率日益增加,成为最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中医对头痛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追溯到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记载。有关于头痛的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充实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时期。历经各朝代各位医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实践与理论沿革,逐渐形成了关于头痛的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证治理论体系。
一、历史沿革
先秦至两汉时期是头痛理论的雏形期。“头痛”病命名首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其论述了头痛发病与足三阳经有关,为六经辨证体系和头痛的经络辨治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时期,医家认为外感邪气是导致头痛发病的主要原因,“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素问·风论》中根据病因的不同,将头痛称为“首风”“脑风”“厥逆”等,“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将其命名为“头项痛”“头背痛”“头目痛”“脑痛”等。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头痛病证理论的发展期,对于头痛的病因认识更为清晰。《肘后备急方》将头痛的病因分为外邪侵袭、痰厥气逆、毒邪中人、饮酒大醉四种。《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分剂型论治伤寒头痛,头痛轻症者,使用膏剂治疗;头痛伴发热者,使用散剂治疗;头痛重症者,使用汤剂治疗。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出“头风”的病名。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把“头痛”作为单独病名,并详列治疗方药。
宋金元时期是头痛辨证、分型、治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陈无择首创头痛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其将头痛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种,并从五运、六气角度遣方用药。李东垣指出内伤头痛治疗上以脾胃为中心。张从正提出以汗、吐、下三法治疗头痛,攻补兼施。《丹溪心法》中记载“头痛多主于痰”,朱丹溪在前人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完善了痰厥头痛、气滞头痛等。
明清时期头痛的辨证理论较为成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各家也有所发挥。《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张景岳认为头痛应辨别急缓表里,急性头痛主要由外邪侵袭引起,慢性头痛多因元气亏虚。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头痛与头风两者按病程长短进行了区分,指出该病常表现为病程缠绵,且极易复发。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言“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清代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言“风邪上干,新感为头痛,深久则为头风”。这种头痛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较接近于现代临床。王清任认为瘀血在各类杂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作用,并创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活血类方剂治疗瘀血阻络型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