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病机理论探析

2025-05-10评论:(0)健康知识大全

头痛病机

1. 从六经论治头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开创了六经辨治头痛的先河,其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和厥阴经头痛。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头部感受外邪则经脉不利,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伤寒不解,入里化热,则“阳明病……手足厥者,必苦头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张仲景根据六经传变规律,首创六经辨证头痛的理法方药,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在张仲景三阳头痛和厥阴头痛的基础上拓展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其云“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或痰癖,其脉沉缓……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李东垣认为“痰”和“气逆”导致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脾主运化,当脾失运化,痰湿困阻,清阳不升时,即发为太阴头痛。其丰富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头痛的理论体系。

2. 从外感内伤论治头痛

外感邪气引发头痛的论述,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外感风、寒、湿、火等邪气,上扰清窍,壅滞经络,脉络气血循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发为头痛。“高颠之上,唯风可到”,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风邪夹寒,凝滞血脉,脉道不通,可致头痛;风邪夹热,火热炎上,上扰清窍,而发头痛;风邪夹湿,湿阻阳气,清阳不升,蒙蔽清窍,可致头痛。外感头痛表证、实证居多,一般病程较短,预后较好。

脑为髓海,有赖于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阳亢化火,火扰清窍,抑或耗灼津液,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不荣则痛,故出现头痛;脾虚运化失职,气血津液亏虚,清阳不升,抑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遏气机,浊阴不降,可致头痛;肾精亏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头痛日久,五脏功能受损,气血循行失常,可产生痰浊、瘀血、痰饮等各种病理产物,各病理产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使病程较长,病性较复杂,预后较差。

3. 从风火论治头痛

徐老在总结历代医家论治头痛理论的基础上,集众家之所长,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辨治头痛新思路,提出从“风火”论治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东垣试效方》曰“高颠之上,惟风可到”。头部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头面,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且“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热多依附于风,因此头痛的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素问·风论》记载“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说明外在风邪侵袭是导致头痛的病因。头为人体之颠,诸阳之汇,故各类头痛与风有关,且偏头痛有部位不定、发病迅速、无规律特性与风邪善行数变的习性相一致。风有外风、内风,两者常相互为患,互为因果,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患者又常因外感导致偏头痛发作或加重,治疗时应善用风药以祛除外风、平息内风。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易阳位,耗气伤阴,清窍失养,易致头痛、面红目赤、头面部疮痈等病证。头痛之火多为肝气郁结而化火,风火相兼循经上扰清窍,风火相扇,引起头痛;抑或风火均属阳邪,上扰清窍,清阳不升,抑或灼伤津液,阴液亏虚,清窍失于濡养,发为头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叶天士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颠,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医学心悟》认为,剧烈偏头痛暴作多是因为肝经火邪随风上扰而致。综上所述,徐老从风火论治头痛,他认为头痛以实证为主,病位在头,与肝关系密切。肝失疏泄,郁而化火,风火相扇,阳亢于上是其主要病机。

相关推荐:
标签: 头痛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