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眩晕病机
- 眩晕主要病理因素间的相互兼夹与转化
眩晕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体虚气弱等,外因常见于外邪侵袭、跌倒损伤等。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外感风、火、湿等淫邪可侵袭人体引起相关脏腑的功能紊乱而发眩晕,《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忽忽善怒,眩冒颠疾”,指出外界风气太过,土气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胜,肝失疏泄,气机逆乱,上扰清阳可致眩晕。“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病反……渴而妄冒”,指出了外界水气太过,心火受伤,火不胜水,水气泛滥,上犯清窍而致头目眩冒。“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郁冒蒙昧”,指出外界火气不及,寒气大行,阳气不能生化,水气内停,蒙蔽清窍导致昏眩等。
2.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不化,水湿积聚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故发为眩晕。
3.体虚气弱
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耗伤气血,或饮食不节,忧思劳倦,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发为眩晕。《景岳全书·眩运》云:“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4.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跌仆坠损导致头脑外伤,瘀血停留于脑窍,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故眩晕时作。
(二)病机
1.因“风”致眩
因“风”致眩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揭示了肝肾亏虚、肝风内动、风阳上扰为致眩的病机。清代叶天士云“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陈修园亦谓“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皆认为内风致眩。而外风致眩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亦有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颠疾。”明代虞抟认为“风木太过之岁,亦有因其气化而为外感风邪而眩者”。这都说明外风致眩与一年之中的五运六气有关。《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提示外风致眩不仅与气候有关,还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2.因“痰”致眩
张仲景较早提出并重视痰饮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其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多处论及因痰致眩,如“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的方剂有10首,其中治疗痰饮的方剂就占了4首(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可见痰饮与眩晕的重要关系。后世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的理论,皆说明痰湿是致眩的重要病因。
3.因“火”致眩
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云:“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也。”指出风火相煽是导致眩晕发生的关键。若忧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损,则风阳易动,上扰头目清窍,发为眩晕。正如何书田在《医学妙谛》中言“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指出风火是致眩之标,肝虚肾精不足才是致眩之本。
4.因“瘀”致眩
若跌仆坠损导致瘀血停留局部,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导致眩晕发作。或因脏腑长期运化不足导致血脉瘀滞,亦会导致经脉受阻,营卫气血不能濡养头目,发为眩晕。
5.因“虚”致眩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营卫气血不能上荣濡养脑窍,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若年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无以充盈于头部;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或体虚多病,损伤肾气,均可导致髓海不足,发为眩晕。如《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6.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刘宗厚在《玉机微义》中云:“眩晕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医学从众录·眩晕》曰“言其虚者,言其病根,言其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慎斋遗书》云:“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血虚火升者,有脾虚生痰者,有寒凉伤其中气,不能升发,故上焦元气虚而晕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可见正虚是眩晕之本,而风、火、痰、瘀等是其标。如髓海气血充实,则虚火无以上泛,则无眩晕之病。
徐老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部清窍,从病性来看有虚实两端。临床所见属虚者,如劳累体虚导致内风引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肾气弱导致髓海不足等,均可发为眩晕;属实者多见风、痰、火;属虚实夹杂者往往最为多见,既表现出乏力、健忘等虚证症状,又表现出风、痰、火、瘀等实证的症状,需仔细鉴别。眩晕的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乃厥阴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阳失调,阳亢旺于上,或气郁化火,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致脑窍失养,或脾不健运,痰湿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窍,均可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不泄,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亏虚,亦可发为眩晕。
临床上风、火、痰、瘀是眩晕的主要病理因素,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会相互兼夹或转化。风阳往往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气过旺,久病入络亦会形成血瘀。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生眩晕,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往往相互影响,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夹有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日久郁而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蒙上的复杂证候。若肾精亏损,本属于阴不足,阴又损乎阳,或致精不化气,反而出现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的表现。故在临床上,虚实夹杂之证在眩晕中所占比例很高,需结合症状、舌象、脉象等相互辨别,细细鉴别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