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对眩晕的认识、治疗及预防
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有“眩冒”“目旋以转”“眩”等多种称谓。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始称为“眩晕”。《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云“无虚不作眩”。张介宾在《质疑录》中论“无痰不作眩”时,其云:“眩者,头晕也,眼有黑花,如立舟车之上,而旋转者是也。”这一解释明确了“眩”代表眩晕之义。
2. 徐老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部清窍,从病性看有虚实两端。临床所见属虚者,如劳累体虚导致内风引动,血虚则致脑失所养,精亏肾气弱导致髓海不足等,均可发为眩晕。属实者多见风、痰、火。临证属虚实夹杂者最为多见,既表现出乏力、健忘等虚证症状,又表现出风、痰、火、瘀等实证的症状,需仔细鉴别。
3. 眩晕的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乃厥阴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阳失调,阳亢旺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则脑窍失养,或脾不健运,痰湿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窍,均可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不泄,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亏虚,亦可发作眩晕。
4. 徐老认为眩晕的治疗关键在于辨清虚实,虚者补养气血,益精生髓,补益肝肾;实者当化痰祛瘀,潜阳疏风,平肝降逆,清肝泻火。虚实夹杂者当依据缓急标本合理选择相关药物。徐老临床自拟方“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湿中阻、上蒙清窍型眩晕,使风得以息,痰能自消,眩晕自愈。
5. 此外,徐老认为,预防眩晕的发生应避免能导致眩晕发生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戒烟忌酒。眩晕发作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变化和头颈部运动。